大家好!今天我會繼續為大家分享一個寬恕的小案例,並結合這個案例分享一些奇蹟理念。
案例背景:我女兒上學期間每天回家吃午飯,因此中午接送孩子的事情由我和老婆分擔。而我們兩人的默契是我接她送。
有一天,當我按照平時的習慣接回孩子並吃過午飯之後,就去忙別的事情了。但是,快到了該送孩子的時間,我發現老婆沒有任何動靜。所以我就稍帶疑慮的問了她一句:“一會兒誰送孩子?”老婆答道:“你去送吧。”當我聽到她的回答之後,並沒有多想。過了一會兒,我就叫上孩子出門了。但是當我走在路上的時候,越想心裡就越彆扭:“憑什麼又是我送!你為什麼不去送?”就這樣,當這些想法出現的時候,憤怒也同時出現在了我的心裡。我心想一會回到家裡我就要好好和你談談!不過這個憤怒沒持續多久,奇蹟學員的我就警醒了它。因為憤怒正是我正在定罪給別人的標誌。所以在我警醒之際就實踐了以下的寬恕思維:
是我潛意識中某個舊有內疚顯化出了她不送孩子的事件。並且在這個事件中,這個內疚還顯化出了一個施害者和一個受害者,即:不送孩子的她和送孩子的我。不過這個內疚即便如此顯化也只是發生在我的一個夢中,所以我沒有必要定罪給她,也理當寬恕她不送孩子的事情根本未曾發生。如此,我才能寬恕夢到這個事件和正在受害的自己。於是,這兒只有純潔無罪,上主和聖靈也與我同在。
就這樣,當我把這個事件定義為內疚的顯化,並寬恕了這個事件和其中的施害方和受害方之後,釋然和淡淡的平安之感就出現在了我的心中。與此同時,聖靈的靈感也隨之出現,那就是我不用再質問他了,這不叫個事兒。
不過這個事情還沒有結束,因為在當天下午,我還是在不經意間問了她一句:“中午你怎麼不去送孩子?”當老婆聽到我的詢問之後,馬上回復說:“上午我洗頭了啊,中午的時候頭髮還沒有幹透。”當我聽到她的回復,腦海裡馬上浮現出她上午洗頭的情景。這時,一種釋然和暗自慶倖感就出現在了我的心裡。我釋然的是,她不送孩子的原因我找到了。而我慶倖的是,幸好我在憤怒的時候實踐了寬恕,若不然回到家之後我肯定會對她發起攻擊,而她也一定會反擊我。那樣的話一場衝突就在所難免了。並且我也知道在衝突的時候,我未必能聽到她不去送孩子的真正原因,因為陷入衝突的心靈有時根本不會表達自己的初衷。
以上這個事例雖小,但是其內涵的涉及面卻很廣。因為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經常會對某些尚未瞭解清楚的事心生憤怒,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因著曲解別人的善意而陷於衝突。因此作為一名奇蹟學員,在我們憤怒的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首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再警醒於消融內疚的寬恕。這樣我們不但可以避免衝突,還有可能在事情的最後,瞭解到事情的真正原委或別人善意的初衷。這就是寬恕能給我們帶來的一些現實益處。
最後,借著本次事例的分享,我再講述一個小我的運作規律:
在人際關係的衝突中,一個內疚往往會顯化成為某個逆境並顯化出此逆境中的施害方和受害方。這就如例子中的我就是一個受害方。那麼當我身處於受害者角色的時候,我往往都會處於一個已經給別人定罪的狀態。這就如例子中的我是在已經憤怒的情況下才警醒了寬恕思維。這就是小我的一個運作規律。
當一個內疚顯化成為一個逆境並讓你經歷受害者情結的時候,小我思維基本上都已經綁架了你,若不然你也不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這就是內疚的顯化和小我思維之間一種慣性連結。而這種連結也好似是它們之間的一個默契配合,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你可以持續地把罪投射出去。《奇蹟課程》中說小我不好對付的道理就是如此,因為我們時常會被內疚顯化的事件和小我的定罪思維共同綁架。因而若想消除它們的綁架,我們首先要做的還是察覺自己的各種情緒並找到這些情緒所指向的逆境,然後我們就可以將這些逆境事件都定義為內疚的顯化並進行寬恕。這樣我們不但可以終止罪的投射,還能消融潛意識中的內疚。而且把這些逆境都定義為內疚的顯化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世界都是原始內疚的顯化,所以把一切都往內疚顯化上去定義就是解脫的路。
注:逆境就是那些能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事情,而這些事情的本質都是我們潛意識中某個內疚顯化出的一種受害者境遇。